不同月龄的孩子,睡前流程不同,套用这个模板,你也是哄睡高手_宝宝_睡眠_生物钟
如果说有什么哄睡技巧是可以让孩子和家长受益无穷的,那一定是固定的睡前流程,没有之一。
固定的睡前流程对于婴幼儿的影响远远超越了对成人的影响。
成人即使不做这些流程也能倒头就睡,实在睡不着我们也不会去闹人。
但是婴幼儿可能做不到,在实现自主入睡之前,他们的睡总是要靠别人“哄”,睡前的活动状态则会直接影响“哄”的难易程度。
倘若你家每晚睡前都是鸡飞狗跳,多半是没有固定的、合理的睡前流程。
01
为什么要有固定的睡前流程
1、建立入睡条件反射
固定的睡前流程会给宝宝形成一个条件反射:要睡觉了。
展开剩余90%对于小婴儿来说,给他们讲道理是行不通的,尤其是1、2岁的孩子,能自主控制身体,自由行走,独立自主意识也开始冒芽。
你告诉他该睡觉了,他不会乖乖听话的。
但是如果我们从宝宝出生以后就刻意执行睡前流程,让宝宝形成习惯,入睡抵抗就会减轻很多。
2、促进生物钟的形成
新生儿出生的时候还没有形成生物钟,所以分不清白天黑夜,一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
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宝宝形成对白天和黑夜的认知,促进生物钟的建立,首要措施就是区分白天和黑夜的活动状态。
吃、玩、户外能够促进白天生物钟的形成。
固定的睡前流程能够促进夜间生物钟的形成。
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执行固定的流程,这种稳定的秩序能够帮助宝宝快速建立生物钟。
3、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规律
有的家长抱怨说自己的孩子每天晚上都会玩到23点左右才睡觉,次日会睡到10点,然后午觉又不知道会推迟到几点钟。
也有的家长很惆怅,完全摸不准自己的宝宝几点有困意,什么时候该哄睡。
其实这些烦恼都和“作息规律”有关系。
因为没有固定的作息规律,宝宝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睡,什么时候该醒,家长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哄睡,日常生活就会变得一团糟。
4、有助于宝宝形成内在的秩序感,增加安全感
孩子们需要一种习惯和可预测性来保障他们感情上的安乐和面临全新世界时的条理性和安全感---摘自《韦氏婴幼儿睡眠圣经》
固定的睡前流程可以让宝宝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情,比如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宝宝就会知道妈妈即将给自己洗个热水澡,洗完之后还会温柔的给自己做个抚触按摩。
这一切流程都是可预测可期待的,宝宝的安全感就会很充足。
对于家长来说,固定的睡前流程可以更好的育儿,把握孩子的一举一动,合理安排育儿和其他事情,不会手忙脚乱,毫无头绪。
02
不同月龄的宝宝
需要不同的睡前流程
睡前流程包括:换尿不湿、换衣服、抚触按摩、讲故事、看绘本、听音乐、洗澡、轻拍等各种方式。
不论是哪种方式,都需要遵循一个原则:
必须是舒缓放松、能够让婴儿情绪平稳下来的活动。
不同月龄的宝宝睡眠规律不同,所以需要相应的睡前流程:
1、未满月的宝宝
未满月的宝宝吃吃睡睡,清醒时间较短,所以大多是吃着就睡着了,睡前流程可以是:
◆洗澡换衣服(不洗澡的话,换衣服是必须的)
◆调暗灯光、预备夜晚睡眠环境
◆抚触按摩
◆吃奶、关灯入睡
特殊说明:新生儿阶段的奶睡是很正常的,不需要刻意干预。
2、1.5-3个月的宝宝
这个阶段的宝宝昼夜节律已经形成,清醒时间逐渐增长,睡前流程可以是:
◆洗澡换衣服(不洗澡的话,换衣服是必须的)
◆吃奶(尽量喂饱,不要让宝宝奶睡,培养吃睡分离)
◆调暗灯光、预备睡眠环境
◆放音乐进行抚触按摩、和宝宝轻柔的说话
◆告诉宝宝该睡觉了
◆关灯哄睡(床上轻拍、或白噪音哄睡)
特殊说明:
这个阶段有意识的实施吃睡分离非常重要,因此要将吃奶和哄睡分开进行。
哄睡的理想方式是床拍,但是很多宝宝可能需要走、摇,这种情况则需要另外的改善方式,此文先不做详细描述。
3、4-8个月的宝宝
这个阶段的宝宝睡眠规律已经逐渐建立起来,夜间睡眠逐渐拉长,日间睡眠逐渐减少,哄睡流程可以是:
◆吃奶
◆告诉宝宝该睡觉了
◆口腔清洁
◆洗澡换衣服
◆调暗灯光、预备睡眠环境
◆放音乐、抚触按摩
◆关灯哄睡
4、9-12个月的宝宝
这个阶段的宝宝如果睡眠能力发展起来的话,就不需要大人的哄睡了,而是在大人的陪伴下就可以自主入睡,如果没有发展起来,那就继续哄睡。
◆吃奶
◆告诉宝宝该睡觉了
◆口腔清洁
◆洗澡换衣服(洗澡不是必须,洗漱是必须)
◆放音乐/看绘本/和宝宝聊天
◆关灯、看护入睡/哄睡
其实这段流程的后半部分(洗漱、看书、关灯哄睡),可以一直延用到学龄前。
03
做到这5点
睡前流程才有效
流程有没有效果,和如何实施流程的细节有很大的关系。
1、掌握好时间,提前实施
一套睡前流程实施下来,至少需要半个小时,流程实施的过程必须是舒缓轻柔的,而不是赶鸭子上架火急火燎的,家长自己首先就急了。
这样的话就达不到促进睡眠的效果。
因此,建议家长至少提前1个小时进入睡前流程的状态。
比如,宝宝一般是在晚上20点睡着,那么我们至少应该在19:15的时候着手准备,开启睡前流程。
2、持之以恒,形成习惯
固定的睡前流程建立至少需要2-3周的时间。
我们需要在每一天重复同样的步骤,然后才能逐渐形成习惯。
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宝宝也会产生混乱,到底哪样才是睡觉的信号呢?
我建议家长不要把建立睡前流程这个事情当做刻板的任务来完成,其实仔细想想,这些睡前流程中很多活动都是有助于亲子关系建立的。
比如抚触按摩、和宝宝说话、看绘本、讲故事等,都是和宝宝互动交流的好时机,是非常有爱的活动,也是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如果孩子总是在这种轻松温馨的流程中入睡,他们将会很期待上床睡觉这段时间,因为可以和爸爸或者妈妈亲密接触。
从这个角度看待睡前流程,就不会觉得有压力啦。
3、家人统一标准,不要因人而异
睡前流程的建立需要持续的固定的实施,所以,参与哄睡的家人要按照这个流程标准执行,不要因为换了人哄睡,流程就发生了变化。
变来变去的流程,会让宝宝产生错乱,也会违背我们建立固定睡前流程的初衷。
大多数家庭都是妈妈承担哄睡这个任务,所以一个人操作起来不太容易出现流程错乱的情况。
但如果其他家人会参与哄睡工作,建议妈妈可以将睡前流程“上墙”标识出来,提示家人。
4、灵活处理,随机应变
有时候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比如现在该进入到抚触按摩的环节,但是宝宝已经发出睡眠信号,那接下来的环节还要不要继续做下去?
或者宝宝在睡前流程还没有启动之前就已经困了,那今天的睡前流程要不要做?
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灵活处理,跳过某个环节直接哄睡或者今天不执行睡眠流程直接哄睡。
先保证宝宝正常入睡,接下来再去考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入睡流程的时间启动的过晚是?还是白天小睡不当造成夜晚过度疲倦?
流程虽然是固定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尤其是刚开始实施入睡流程的时候,难免把握不好时间,早了或者晚了,多观察多调整即可。
5、流程最后一步的环境最好在床上/卧室
不论是哪个阶段的睡前流程,最后一步都应该是在床上。
依赖抱睡、走睡的宝宝的最后一步也应该是在卧室,不要在客厅、沙发或者其他地方完成睡前流程的最后一步。
因为入睡前的环境和睡眠周期转换时的环境不一致,是造成宝宝中途醒来的一个原因之一。
让宝宝逐渐喜欢上在床上度过睡前的这一小段时光。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睡眠习惯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果孩子感觉睡前相处的时间是轻松愉快的,他就会很期待那段时间,而不是总拖拉着不肯上床。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知道到哪个时间点他应该换睡衣、刷牙、上床了,他会主动去做这些事情,也会习惯每天的睡前互动,知道这些活动的时间限度与尺度。
如果你正在被宝宝入睡太晚、作息不规律的情况烦恼着,不如试试这个方法,建立一套适合宝宝的睡前固定流程,改善作息习惯吧。
发布于:陕西省下一篇:没有了